查看原文
其他

苓桂剂的的价值

2018-02-17 牛翁一安平泰 中医宝典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编者按

中医是怎么回事?现代人应该如何从中医获得健康的身心?在追寻生命和生存质量的今天,让我们重新认识中医。

 

本文由作者“牛翁一安平泰”发布于天涯论坛(牛翁QQ362944773),我们分享并希望能与大家在思考辩论中对传统经方中医有一个更新的认识~

上一篇:少阴多死症

 

苓桂剂的的价值

 

在伤寒经方中,有一类方剂容易被忽视,那就是苓桂剂。因为苓桂剂看似漫不经心,组方无力,用起来不过瘾,不够显示出医生的“本领”。但还是那个伤寒大义的原则,简单中才能见到神奇,老牛认为苓桂剂是可以治大病的。

 

在伤寒论中,苓桂剂的代表有苓桂甘汤、苓桂姜甘汤、苓桂枣甘汤、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茯苓四逆汤这一系列的汤剂,我们仔细阅读条文就会发现这些条文都是针对太少两感、阴虚津液不化的专用方剂。

 

何谓太少两感?就是三阴病人的感邪一种常见的状态。还有一种太少两感阳虚证,其适应方剂就是大名鼎鼎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与之相对应的这苓桂剂,是治疗太少两感阴虚证的。

 

在苓桂剂中最常见的就是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严格的说他们都是一类方剂,都是苓桂剂的化裁使用。就拿最具代表性的苓桂术甘汤来看,茯苓(四两)、桂枝(去皮,三两)、白术、甘草(炙,各二两)。从组方来看,君药茯苓色白味淡性平,桂枝色紫味辛性温,白术色白味苦性温,炙甘草色黄味甘性平,这首方子的组方明显是茯苓白术色白入肺布撒津液、淡渗水湿、结合苦坚入肾为主,辛甘微发肝阳为辅,用以针对体内金水不生、阳虚水泛,水饮不化、携气上冲、津液匮乏而造成的眩晕症。

 

真武汤与苓桂术甘汤的主要区别在于,真武去甘草易芍药附子,明显是针对肾阳不足造成的气化不利的津液匮乏急症,而苓桂术甘汤是针对阳虚水泛的津液匮乏的缓症。

 

我们中医治病正是依靠药物的寒热温凉平的属性来治病的,但是现代中医派别林立,尤以温病派和火神派比较靠近两端,温病派偏爱苦寒而忽视辛凉。火神派重用大热而忽视温平,偏爱大寒大热之药治病,就有种心急气躁的感觉。温病派满眼皆是火,恨不得所有的苦寒之药排队去和那火热之疾厮杀。而火神派满眼都是寒冰冻结,非烈日不能融冰当前,靠一味增加大热之药的剂量,来应不甚理想的疗效。两者都有特色和适应症,但是都有失偏颇不够全面。如果你让他们用一些性平味淡的方剂药物,反而他们心里就会有一种不够给力的感觉。这其实也是一个极大的误区,中医是一门接受时刻实践检验的学问,容不得半点人为的意淫。

 

《中庸》曰:“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句经文不是针对中医学指导的,但是老牛却认为很有价值,很有现实意义,特别是中医内部派别之争。人们总是爱把事情做到极端,中医这门学问的关键字在于一个“中”字。孔子都说过:“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人们都说我知道这个道理,选择中庸,人们往往就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了,就把这个中庸之道给丢到爪哇国了。

 

同样我们中医治病也是如此,各个都爱显摆自己用多少味“良药”,显摆自己的方子多么华丽而多面,显摆自己用药多大的量,要不就多小的量,都在展示自己的极端,可见这些医生要的是轰动效应,就是不去替病人想想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苓桂剂看似平平,可是老牛却视之如珍宝,因为苓桂剂是很多慢性疾病的唯一克星,只有苓桂剂才能达到治愈慢性病的目的。苓桂剂正好和麻黄汤剂形成一种缓急搭配,全面掌握这两种方剂,是成为一个合格的经方纯中医的前提。因为只有麻黄类方才能帮助医生面对急症能做到效如浮鼓、拔刺血污、覆杯则愈,只有苓桂剂才能帮助医生面对各种疑难杂症,慢性、消耗性疾病做到标本兼治、疗效显著。

 

当然还有一类伤寒方剂比如大陷胸汤、抵当汤丸、十枣汤、三物白散一类的大毒重剂,这也是中医临阵愈病立效的法宝,都是属于中医武林中秘籍的范畴。可是老牛说句实话,这种武林秘籍在当下的中国已经没有多少用武之地了,在当下西医占主流地位的情况下,怎么样做到对重症治疗的免责,这种免责系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前提了。毕竟要面对本就是半死半生之间的死亡责任,中医基本都是有口难辩的。

 

但是我们中医可以自己掌握这一类方剂的使用,在自己亲人家属的身上可以践行,但是重症病人一般不会轻易选择中医,因为这些药物方剂的使用,需要病人家属对医生有绝对的信任感。另外大毒重剂的使用需要高超的实践经验做前提,所以老牛就不去做过多的评说,以免造成一些不明真相的、鹦鹉学舌之人不负责任的乱用。

 

气能生精

 

苓桂剂的使用与否,要看这个医生对于人体津液这个概念的认识,正如胡希恕老前辈说过的话,他认为伤寒论中津液就代表着阳气,这话很多人不会一下子搞清楚,其实只有深谙内经理论才能完全理解这样的话。不少高明的医生,他们都一致同意一件事情,就是:“气能生水,阳能生阴,神能生精。”

 

在人的体内有许多我们现在还不能探明的转化机制,“气能生精”就是其中的一个转换。如果你阳气足够的话,会生出精来。“精”就是中医补肾最高层级的追求,所以我们要从“气能生水”开始。但是这个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水,而是气化了之后能被人体真正的利用的水,其实就是津液的概念。

 

什么才是真正的补阳?满足人体气化津液的能力,人体有足够的津液,这是人体阳气作用的唯一媒介,这也就是阴为阳宅、阴中求阳的道理,离开这个媒介,阳气就会无处施展其作用。要想搞清楚气能生精的理论,只不过需要大家脑子里面拐一两个小弯来思考取得。

 

相反的,如果你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只知一味补阴的话,本就是阳虚阴盛的体内环境,再去补阴,你根本没有足够阳可以拖得动它,就变成越来越阴,终于变成死阴,盘踞中宫坐实了的阴实状态。那么人体的阳气就只能被格拒浮越在外为用了,这时候的人恰恰是表现出一派热像,但是那这个热根本就不是起于中焦的实热,而是浮越在外的虚热。这也是重症病人不要开始就轻易用大量滋阴填补类的原因,必须在医生审时度势的刻诊下,先回阳再滋补,然后再不断的重复修正这种阴阳同调的态势,慢性病人的治疗就要遵循一个木桶理论,永远不要忽视对那块短板的补齐。怎么回阳这就是牵扯到对苓桂剂的使用了。

 

要想治好病,就像要做成一件大事一样,人们都知道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大家都期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效果。而现实却是相反的,人们越是急于求成其结果往往越是不利。要怎么样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老牛还是要搬出看家宝,道家哲学来指导实践。那就是《道德经》中“曲则全”的思想,理想状态下是直线距离最近,而现实道路一定是曲折的,甚至是为了求全功,而必须要先走一段弯路。很多初学者不理解苓桂剂在针对慢性消耗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貌似是在淡渗水湿,正好和病人津液不足的现状相反,岂不是治反了?其实你如果不能利用苓桂剂先排出身体内多余的水湿,人体气化生津的机能就不可能恢复。这就像三国演义中的司徒王允,为了消灭掉势大的董卓,就必须先取得老贼的信任一样,能理解到这一层才有资格做一个合格的中医。

 

因为面对现实中已经出现的伤阴症状,比如病人汗出烦躁,口渴欲饮,小便频数,恰恰是符合伤寒五苓散水停膀胱、气化失司证,有的医生会说五苓散几乎全都是一些淡渗水湿的药物的组合,本就津液匮乏了,你还继续淡渗病人的水湿,这样岂不是更加加重了病人津液亏虚的现状?老牛举这个例子是因为现实中大量的中医医生根本无法理解这一层。这些中医只会辨证认为,这种口渴烦热属于毒火炙热、灼伤津液、膀胱热闭、小便不利证。在这种辨证指导下,一系列的滋阴灭火、消炎败毒、苦寒败胃的药物就开出来了。要不是伤寒论条文在那里摆着,凭借伤寒论的名气,这些中医是无论如何想不到要用茯苓、桂枝、泽泻、猪苓、白术这一排淡渗水湿的药物组合来治疗口渴欲饮的,因为这不符合“常理”不符合逻辑。

 

可是这个常理这个逻辑是西方思维模式下的,不是一个高明的中医的常理和逻辑,中方文明的根基真的差距太大了,在价值观上面简直是背道而驰,学习中医就必须在认真面对这种差距,不能老是试图做那种驴马配骡子的人工结合的蠢事,骡子是造出来了,但是也必然面临没有生存下去的机会了,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问题所在。

 

有意思的是现实必须这样治疗才能标本兼治。这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思路,曲则全的思路。你把人体看做一个人,这个人其实也不愿意接受那种横冲直撞不讲道理的、不是大热就是大寒的直截了当的治疗方法,特别是一些久病难治的慢性疾病,想要治疗这些缠绵久病、旧疾沉疴,就必须讲究一下策略,上医治国嘛。

 

老牛再次重复一遍,免得有人会误解,老牛是不反对大寒大热治病的,该直截了当的时候你还犹豫不决,这本身就是辨证不清、贻误战机的庸医行为。利用大寒大热治病也是仲景先师最拿手的、最厉害的,古往今来只能说是无人能出其右者了。要尊仲师师训,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一门很微妙玄奥的学问,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样背背条文读读本草就能做到的。

 

中医是一门“中人以上,可以语上”的学问。一个好中医必须有一定层次的哲学修养,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做苍生大医、精诚大医的中医不是好中医嘛。

 

阴平阳秘化神奇

 

联系到苓桂剂的使用不得不谈一个很重要的中医概念,那就是“阴平阳秘”的概念。说到“阴平阳秘”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伊索寓言》的故事;“有一只兔子挑了一个担子,两边不一样重,然后狐狸哥哥来了,跟它讲:‘你这边太重,我帮你吃掉一点。’过一下又说:‘你那边又显得太重,我再帮你吃掉一点。’然后就这样一路帮它吃掉一点、吃掉一点,等到兔子到家的时候,两个担子都空了。”这个故事正好可以用来阐述阴平阳秘的道理。

 

“阴平阳秘”简单说就是“阴阳同调”,时时审视把握病患的体内阴阳态势而开出相应的方剂来。因为有过实践经验的中医,都有一个体会,就是病人在用药最开始阶段的反应是最明显的,而后再进行守方治疗,病人就会产生形同嚼蜡、泥牛入海无消息的感觉。这说明阴平阳秘没有做到,没适时的变化方剂。

 

那一般而论的“阴平阳秘”是说,我们人如果阴阳不平衡,那就要让多的那边少一点、少的那边多一点。有可能是消切一部分阳,也可能要消切一部分阴,也可能是这边首先填补一部分阴,或者是那边首先填补一小部分阳。可是首先,还是要分辨是虚证还是实证。如果是阴太多的阴证实证,和阳太盛的阳实证是需要先斧凿消切,反之,如果是虚证也许需要先补足那一部分缺失的阴或者阳。

 

打个比方,一个病人阳虚到极点了(这种病人在现实中很常见),我们有时候可以用先用泻阴实的药哦,把它的阴消掉一些,把那种沉积很紧的细弱石沉的脉给调整到虚浮起来,然后再来补阳,这样比较好补。不然那个阳会被强大的阴实证给格拒出来,而造成虚阳亢盛的态势更甚,更加炙热,这不亚于火上浇油,会造成壮火食气,会把人烧干烧焦掉的。

 

伤寒论中一些剧毒泄泻的方药,比如上面提到过的大陷胸、十枣汤、抵挡汤、三物白等等,这些方剂就是用来攻坚克难的,但是它们的用药原则又几乎都是浅尝则止、中病即止的。这一点恰恰说明这些方药是用来做先锋的,其作用是专门针对那个阴实之证,过分坚固的阴寒坐实了的阴邪,一定要先把这个坐实了状态打破,就需要上述这些竣药才能做得到。虽然病本属阴,按照“寒则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病原则,阴证不可过用寒凉,可是如果是虚证是可以如此遵行,要是实证的话却需要讲究策略在先了。

 

但是不管是阴实还是阳实,只要是实证,就是首先需要祛实,这是第一步。老牛之所以讲这些就是要引申出苓桂剂的重要性来,有了上述那些将军之方药的劈坚斩棘、攻坚克难的先头部队的攻击这第一步,把敌人牢固的防线打破了之后,就需要真正的占领,那就是第二步。第二步的主要原则就是病去如抽丝的缓图之计,大部队的缓慢推进占领,消灭残敌流寇,就需要利用那个非大热大寒的、和缓的温凉之性来慢慢修补。苓桂剂就是最适合干这个的。外表看似轻淡缓和但却是真正愈病的主导力量,这其实也是老子辨证法。也不离老牛一贯而推崇的“伤寒大义”,“阴平阳秘”化神奇。

 

一次戏剧性的治疗经历

 

老牛在这里在举一个现实中比较特殊的案例。

 

在两年多之前,一个病人来求诊,这个小伙子岁数不大28岁,已婚。但是给人第一眼看起来就有不足之像,面色无光而发灰,发焦色黄,言语声低,精神萎靡,体型瘦弱。刻诊,脉沉细微玄,右强左弱,舌淡白有齿痕,自述大便长期带血,轻微的脱肛,阳痿早泄,因病性生活几乎废绝,久治不愈。睡眠不佳,食纳平平,大便长期溏泄,小便短少频数,夜尿三次以上。

 

看到这里,老牛说:“这个问题,说不严重也挺严重的,毕竟才28岁,说严重也不算严重,这种情况也比较多见,吃几副中药调理一下就行了。你这是属于水寒土湿木枯证,木枯而血虚风动,血虚而妄行,不循常道而出血,肝脾气机下陷,脾胃阴阳失和,阳气生发不遂,肝气抑郁横逆克伐脾胃,造成脾胃后天气血生化不遂,造成阴阳俱虚的症状。治则健脾利湿,疏肝解郁,温暖肝肾,升达肝阳。”

 

这时老牛就开始开方子,接着老牛又问有没有过激素抗生素病史,病人轻描淡写的说:“有。”又问:“用过什么激素?”老牛边开方子边听病人说:“因为吃饭睡眠不太好,医生给用过口服甲地孕酮激素和一些乱七八糟的中西药,中药还有‘大黄蛰虫丸’长期服用。”

 

说到这里老牛的方子基本都开完了。方子是这样的: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生白术三两,生姜二两,干姜二两,法半夏二两,麻黄一两,细辛一两,炮附子一两,阿胶一两打粉溶服。五付,水煎服,日三服。

 

听到这里老牛就问:“你为何要用激素啊?”病人说:“我是直肠癌啊。直肠末端有一肿瘤,用手伸进去就能摸到,医生建议手术和化疗,因为多少了解一点中医知识,所以没有选择手术和化疗,一直用药物治疗,已经一年多了。”老牛很讶异。

 

病人其实不想说自己是癌症病人,打算吃吃中药看看再说,老牛跟他说:“其实你说不说自己是癌症没有关系,因为纯中医根本就不关心是否是癌症,古代中医根本就没有癌症这个概念,问你有没有抗生素、激素使用史,那是因为有过抗生素和激素史的病人治疗起来会更麻烦,会更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扶助正气。”

 

病人说:“那好,你改方子吧。”

 

老牛说:“为何要改方子啊?”

 

病人说:“你开方子的时候,我还没有告诉你我是直肠癌啊!”

 

老牛笑笑说道:“方子不用改,但是可能疗程要加长,这个方子本来需要5付一个疗程,还是改成10付一个疗程吧,你吃完了这一疗程再来,视情况再诊。”

 

最后这个病人至少来了五六次,每次都是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变化。从第三诊开始酌情加黄连栀子清上郁热,以及调理脾胃的豆蔻、砂仁等等简单的变化化裁。嘱咐病人多适量运动,饮食要有营养,不可太清淡,不可酗食寒凉,别管那些西方营养专家们胡说,这么年轻全靠那一口吃,没有饮食就没有气血的化生,没有气血的化生哪里来的正气的回复,没有正气谁来抗邪驱邪。

 

这个病人的状态的确是在好转起来,特别是第一个疗程过后,病人感觉浑身有精神有力气啦。随后的几次复诊每次都有一些积极的变化,人变的有精神有血色了,精神状态也逐渐好转起来,老牛也一直鼓励病人坚持下去。直到最后一次病人来的时候,病人开始抱怨,为何几次去做检查,肿瘤一会大一会小的老是变化,是不是药不对症啊?

 

老牛给开了最后一次方子之后,病人就没有再来,也许病人已经忘记了第一次用药之后的惊喜,这种惊喜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开始习惯这种惊喜了,就慢慢忘记自己之前的状态了,也许是病人等不及真正的愈病,也许是病人对老牛这种不温不火的治疗方法开始厌倦了都不可知,反正是病人不来了说明不再信任你老牛了,就别再自圆自话了。

 

很快这个病人就被慢慢淡忘了,直到前几天,老牛在一个菜市场上再次看到了他,这已经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病人穿着一套运动衣,在选购蔬菜,据观察,状态还好,直到现在,老牛心里多了一些安慰,毕竟一个癌症患者还健在,还没死,还在买菜,那么不管病人后来都病急乱求过什么医生,毕竟老牛心安理得,心安理得在你曾经辅助过病人的正气,帮了正义的忙了。就算病人不能体会你的良苦用心,不能理解病去如抽丝的艰苦历程,不能用道家的思维来看待对待自己的疾病,不能理解医生诊治愈病过程不亚于指挥一场大战役那样复杂,可是你还能要求病人都是圣人哲学家吗?老牛很欣慰这种状态,这就是又一次的“阴极功德”的形式,一个道家中医一个纯中医就该如此行事。

 

正如老牛开始所说,中国人现在的养生进补热正在中华大地上风行,好像谁都需要补一下了,这其中除了西医概念的补钙、补维生素之外,中医概念的里的补肾补阳的观念也开始流行。但是这种滋补需要讲求策略啊,上面说过一味的填补是只能把人补坏的。不管你是补阳还是补阴,不管你是补肾还是养心都要有一个先后主次顺序,特别是要搞清楚阴阳体用之间的关系。阴平阳秘就是指导思想,这是当今试图进补的老百姓,甚至是具体操作进补的医生们,在用方遣药之前首先应该具有的概念。乱吃补药造成的危害,要大大超过“人吃五谷”造成的疾病的危害,这对于当今社会大量的药源性疾病的产生是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老牛在此多费一些口舌也正是基于这一点。

(待续)


阅读前文:

少阴多死症


太阳表虚桂枝汤.

麻黄医案二则

经方要药:麻黄

从西医怕感冒说起……


御医和现代人

人类的健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医学

续谈中医发展历史

临床医生体悟升级手册


伤寒大义

中医的道家属性

传统中医文化的兴衰

什么是真正的中医?(序言)

来源:天涯论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伤寒论》在线阅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人体穴位大全【图文版】


中医古籍的剂量不知道算多少?收藏这篇就够了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